眠春山 第184
都落进了地里后才会打,期盼它明年能带来更多更茂密的牧草。
虽然苜蓿收割完后还能再长,一年能收好几次,可有草籽的时候却不多。
他们以前当然也在初花期打草,因为那时他们想要羊长膘,给他们最爱吃的,但是代价就是下一年的草只长了薄薄一片,那年连羊都瘦弱不堪。
姜青禾很认真地说:“今年不要草籽了,不要让它当然草籽再落到这片地里了,这样过几年,苜蓿就不会有那么多。”
“而且你瞅瞅,现在是苜蓿初开花后不久的时候,里头的水也少,这时候调成干草是最好的,等花一谢结了草籽,那个时候的苜蓿草质粗硬。”
就跟嚼完水的甘蔗一样,哪怕剁的再碎,羊也是不爱吃的。
这个决定在牧民间引起了喧闹,他们没有办法接受这么早割草,而且今年不留苜蓿的草籽。
这应当是大家反应最大的一次,从前基本姜青禾说什么,他们都会照听照做,因为真的有道理。
但他们并不是每一样都会照办,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。
草原,以及草原上的草才是牧民的命根子,跟羊同等重要。
布禾摇摇头,“图雅,这真的不行,没有草籽,明年这片草原上的草一少,羊怎么能吃得饱,羊没吃饱就会瘦,一瘦要生病。”
“这片草长得好好的,它年年都绿,让很多羊活了下去,这会儿说要把它们全都割掉,不行的图雅,”宾德尔雅语气强烈地表示反对。
“没了草,那地母就没了衣裳穿,图雅,我真的做不到。”
在他们激烈表示着自己的不赞同时,姜青禾却始终很平静地听完,直到第四十六个牧民说完自己的不愿意后,这片空地才安静下来。
姜青禾也很明白他们不赞同的点在哪里,现在收割绝大部分的苜蓿绝对是很冒险的举动,尤其在新的牧草还没有下种时,草籽又被绝断时,今年下雪如何也不知晓,这样做只会让明年羊群吃不上草。
这对草原来说,对牧民来说都是毁灭性的举措,他们当然无法接受,毕竟草原在他们的嘴里,可是叫额尔顿塔拉,宝贵的草原。
“让草原生出不同的草,而不是让一种草生出一片草原,”姜青禾看着尚未平复自己情绪的牧民,她说话声音并不大,可大家却不由自主安静下来。
“单吃苜蓿的羊你们也知道长得不好,不然为什么要放到那么远的草原去放。我们都明白,要是不管苜蓿,草原很难再有其他的草能生出来。”
“并不是要抛弃这整一片黄花草原,而是让它少长一点,让更多的草长出来。”
姜青禾的脸上满是认真,她的眼神照旧温和,声音也不急不缓,并没有想要用声嘶力竭来要大家听从她。
“苜蓿地本来就不适合放牧,大家肯定比我要清楚,羊蹄子一踩一大片,吃的比踩的还多,而且吃多还容易胀肚死掉,救都没法子救。”
“上一年种的二十来亩地,不够百头羊吃一季的,要上膘的羊一天得吃五六斤草,一亩地的草顶天只有三百斤,吃完了再生就慢。”
“而我们有多少头羊,全部加在一起是六百七十八头,光靠那二十亩的草和赶到更偏的地方放牧吗,明明在这里有着一大片的草。”
“要是这不全是黄花苜蓿,而是紫花苜蓿、羊茅、鸭茅、小白蒿呢,这些草对肥羊更好,是不是能更快上足膘?”
牧民沉默,姜青禾继续说:“我也明白,只留几亩苜蓿,把其他全都收了确实不好,那留一半。”
“剩下的一半要打掉,种其他的草。”
她的语气很坚定,“难不成为了怕明年生不出来草,还维持老样子吗?苜蓿一年一年生,其他草一亩长不出十斤来,每次吃点好草都赶到更偏更远的地方去。”
“要是怕今年有黑灾(下雪太少),草原上的草又因为草籽落的不多,明年草原上无草的话,那我今年就可以让你们拥有足够的干草,明年真的有这一天的话,去西南运干草,把湾里的鲜草都给你们。”
“但是这个草一定要种苜蓿地里。”
“不止要种草,还要开渠。”
这个词对牧民来说非常陌生,他们茫然而不解,“什么是渠?”
“意思是引水来穿过草原,每年草长得好不好,全靠天,天要是下雪明年羊就有草,要是不下,那羊就饿死好些。”
“中原里有句话叫人定胜天,意思是人可以战胜很多,包括白灾、黑灾、旱灾,雪下得多就逃到雪不多的地方去,有黑灾和旱灾那就挑水去灌溉,但是最好的,还是开渠,没有水我们就靠自己引来水,就像我们用架子和粮食引来禽鸟一样。”
这件事情她想了很久,关于草原的水利地形她也做过不少。
可以说萌生兴修水利,在草原的中线上修一条水渠,或者是更多水渠的想法,是因为她在湾里那么几年中里她被深深地影响了。
比如在干旱少雨的地方,不靠天,就靠着自己的双手挖出一条路来。
积蓄雪水和雨水,又比如在春山顶引雪水灌溉树苗,要种棉花没有水田,那就引水开一条棉花渠出来,路不行就烧砖铺路,哪怕是上外头买土。
种树没有水就在旁边挖一个大涝池储水,到上黄水江开渠要水,实在储不了水就选择旱地铺砂保墒。
春山湾的众人骨子就从来没有放弃贫瘠土地的想法,他们到了哪里,在哪里生了根,哪里就是故乡,土不好就拉沙改土,没有水就修渠引水,靠天吃饭,却并不意味着只靠天。
而姜青禾自从这次去给兴安渠要挖渠条子时,花了很大时间去画了水利图,后面又跟着去选挖渠口和一步步看着长长的水渠,那蜿蜒的渠道在纸上成型。
更让她生了念头,和有能力有底气,说出那句可以在草原上挖渠引水,虽然这个过程以年为记。
毕竟引水来横穿草原是件耗时巨大,需要费很多人力的事情,据姜青禾所知,她所踩过点的两条大河,一条乌水江离草场最近,但从它这处挖,需要绕过一座山,或者是开山凿石引水。
另一条她想起了后世的黄河,那滚滚而来的汹涌气势,宽度比黄水江要大两倍不止,那体量哪怕引水横穿上百公里也不怕水流干涸。
但这条河特别远,远到要快马疾驰都要三个时辰的距离,走路要走上一天不止,估计有百来公里以上。
可是如果这条水渠能够成型,那么这片一到夏季不雨时,水枯草蔫的草原,才会在一年春夏秋三季里都能水草丰美,才能有沃野千里。
而这一切,都要靠双手去干,靠脚一步步走出来。
这次开头激烈的反对声,在姜青禾的话语里渐渐消失,他们也明白草原需要更多的草,至于挖渠的话,图雅怎么说他们怎么做。